基地建设 基地建设
政策文件
国际环境
国内现状
基本性质
指导思想
功能定位
课程建设
课程评价
场馆设计

政策文件

1、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来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4号)要求:每县(区)都应建设一所服务于中小学生的校外活动场所。

3、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中小学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4、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这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5、2013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活动指南》指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6、2015年《教育部等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旅行、团日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

7、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意见》要求根据研学旅行育人目标,结合域情、校情、生情,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遴选建设一批安全适宜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探索建立基地的准入标准、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学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